跳到主要内容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上市时间: 2017/07/01 作者/译者: https://book.douban.com/search/%E5%8D%A1%E5%B0%94%C2%B7%E7%BA%BD%E6%B3%A2%E7%89%B9、https://book.douban.com/search/%E5%AE%8B%E4%BC%9F 中图分类: B026 方法论 推荐指数: ⭐️⭐️⭐️⭐️

笔记前言

只提取书中核心的部分作为重构自己的知识链,更多的关键点还请查看原文。

和现在主流的工作流相违背,方法论并不是人人受用,首先要清晰自己的处境以及采用哪些方法令自己更上一层楼,切勿盲目跟风。

高度专注不能有任何干扰,有时干扰是工作导致,如何平衡工作杂事或及时回复与专注时间的占比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特定的工作所需,也和性格有关,假如你常常痛恨没有专注的工作时间,就需要考虑产出更显价值的工作,通过一次次的“磨合”,明晰自己到底适合何种工作模式。(ps 价值不等于金钱)

持续学习,稳步建立复杂的技能堡垒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李小龙曾说过:“不要思考。去感受。就好像手指指向月亮,不要只顾着盯住手指,否则你将错过神圣的光耀。”

定义

  •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与深度工作所违背的做法

  1. 全开放办公室
  2. 即时通信工作模式
  3. 社交媒体(微博/推特)

正因为深度工作对社会短期效益没有产生强烈的正影响,慢慢被快节奏的流量市场占领也无可厚非,而且我觉得两者并不是互斥的关系,当人们慢慢厌倦时,才会慢下来思考什么的影响才最深远。

理论部分

文中列举了很多名人深度工作的案例,同样在神经学、心理学、哲学角度分析深度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 神经学:刻意练习有效的原因与髓磷脂相关,髓磷脂令神经元保持干净和正常运转。另外,常使用积极一面去面对生活,也会不自然的抑制负面情绪的产生,从而提升幸福感。
  • 心理学: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这种心理状态称作“心流”(契克森米哈赖1990年提出)
  • 哲学: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

神经学角度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利用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实验对象面对积极和负面意象时的大脑行为。

她发现年轻人面对两种意象时杏仁核(情绪中心)都有活跃的反应。而扫描年长的实验对象时,杏仁核则只对积极的意象有反应。卡斯滕森因此假设年长的实验对象经过训练,前额皮质在面对负面刺激时会抑制杏仁核的活动。

这些年长的实验对象之所以更幸福,并非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优于年轻的实验对象;而是因为他们重置了自己的大脑,忽略负面的信息,尽情享受积极的信息。通过熟练掌控自己的注意力,他们在没有做出任何实际改变的情况下,改善了自己的世界。

心理学角度

休闲时间过多会导致漫无目的无所事事,多数有两种生活方式:

  1. 寻求更多奇怪的刺激;
  2. 生活越发憋屈没有自信。

一般而言,两种方式的选择就看你有多少钱可以消耗。

与其说创造可以更值得享受的快乐,不如说适量的工作压力可以令你保持目标感,从而获得成就感。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自驱力促使创造,相反,更多是来自外界的压力。

反证:人们常感觉自己的工作或生活没有意义,是否受长期处于浮浅工作的影响所致?

加拉格尔的理论也因此判定,如果你在这种状态下度过足够长的时间,你的大脑就会认为你的世界是具有丰富意义和重要性的。

哲学角度角度

引用评论:所以,工匠的意义只是仪式感吗?当机器做得能比工匠优秀一百倍,我们还需要工匠慢慢地打磨吗? 将价值升华就是为产品注入灵魂,不是每一样产品都可以由工匠打造,而是由工匠打造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产物。

总不能以工业社会的价值去衡量手工制品,至少你不能要求工匠打造计算机芯片出来。

优秀只用完美来决定,那再完美的电子乐在现场也无法比交响乐提供更沉浸的体验感,即便知道会出错,但这恰恰就是魅力所在,每一次的体验都祈求着完美演出,一次又一次的“可能”正正就是人的追求,结果是永远捕获不到的,正如人生。

你可以说只是为了“仪式感”,但这是他们为自己所做的精神追求,不是我们需要工匠耐心打磨,是他们自己为自己所做的事,只不过凑巧给我们看到而已。

结合互联网技术

在技术垄断的时代,深度工作有很大的劣势 技术垄断将信息的爆点不断深化,曝光增加后,仿佛你不知道就会落伍一样,从而胁迫你学习每个“重点”,可想而知当所有事物都是重点时,这个世界就没有重点了。

到今时今日我说需要每年有一周时间闭关不上网,朋友都不以为然,感觉你不对劲。因为他们惊讶于一个严肃的人会认为社交媒体无关紧要。在以网络为中心的技术垄断时代,此种宣言无异于焚烧国旗——是一种亵渎,而非争辩。

实践方法

选定自己的深度哲学

  1. 禁欲哲学:完全杜绝外界打扰;
  2. 双峰哲学:分块管理,如:春夏秋冬,每x周、每3天之类;
  3. 节奏哲学:每天固定某一个时段,需要安排任务与进度管理;
  4. 记者哲学:碎片化时间管理,就是见缝插针进入深度模式,需经训练,完成转换需要切底,不能心不在焉。

关键法则

  1. 让工作成为习惯
    • 何处何时;
    • 量化指标,提前制定目标,如:一项任务/写多少字之类(需要合理且过程只管执行);
    • 工作准备,准备工具/食物/水等。
  2. 大手笔,相信自己
    • 简单粗暴,与其花分心去对抗,倒不如远离。切换环境是一项大工程,不仅仅是付出金钱,还需平衡家庭,你的远离必然令他人受损,要想“不负责任”的远离恐怕要下大手笔。 (习惯的养成/深度思考的能力,不是一次养成)
  3. 不要过度独自工作
    • 即保持深度工作的习惯,同时避免长时间与世隔绝的情况,在适当休息或遇到困难时尝试与他人交流或协助等。哦,对了,要注意身边一定都是优秀的人才。
  4. 像经商一样执行计划
    • 目标唯一,减少其他目标的影响;
    • 关注引领性指标,滞后性目标不必过多在意;
    • 目标进度尽可能明显,每天/每周看到的变化(感受喜悦/失望,清晰自己到达目标的何处);
    • 一段时间后回顾与复盘,整理分析对目标的管理和执行是否到位。
  5. 图安逸(不代指休闲)
    • 全靠意志力强迫自己很快就会被榨干,我们需要的是可持续思考的脑袋。
    • 给有意识的头脑休息的时间可以激活无意识头脑,从而理清最复杂的职业挑战。
    • 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6. 拥抱无聊
    • 施以压力,在短期目标明确且有时间限制,两个条件相加造成一定压力供以专注
    • 训练记忆可以有效提升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7. 远离社交媒体
    • 这项工具对某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如:新品发售,定期查看朋友状态,ps 吐槽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对我来说相当于无法查看)
    • 需要主动关注深度资讯,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浏览和休闲时间双绑定
    • 运用打包策略:衡量是否丢掉对自己没有用的物品/软件
  8. 每一分钟做好计划
    • 制定规则,不断调整,甚至推翻,不断自我审视制定规则
    • 量化调整,目标的推进,就是不断对自己施压力,自我调节腾出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间
    • 每周复盘,如果将事项打上标签甚至还能每周统计数据,发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

小结

好好休息,精神疲惫不知道祸害多少人,明明心不在焉也要等到下班,明明急着交报告却脑袋空白。

通过工作时长换产出,效率的低下让人们无法感受工作所带来的成绩感,只得到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一切届计划,这不是对公司复责,而是对自己负责。

而量化思维能突出工作的成效,能很好避重就轻,一切皆计算,筛选出更符合经济效益的行为。

如何区分自己适合哪种工作模式,最简单的指标即是“专业能力”,缺乏专业能力需要尽量往深度工作进行,也即商科常说的“深度”,而浅层的工作更多讲求的是“广度”。

无论那种工作方式,前提是学习,只有不断吸收他人的经验才能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组合拳,没有水,何以得来河呢。